柳长华:天回医简整理研究引领中医学术前沿

 

一、发现天回医简

2012年7月—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当地俗称“老官山”)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的墓葬4座。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4座墓葬中,三号墓出土了1000余支医简和一具髹漆经脉人,这是四川省第一次发现简书,也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文献与文物。经研究证实,这些医简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仓公之医学密切相关。

在天回汉墓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出土之后,2014年春,我们应邀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察。根据之前零星的报导,结合多年以来对先秦两汉医学研究的积淀,我们判断这批医书的学术渊源与仓公(淳于意)所受及其所传之扁鹊医书相关。可以预见,这批医简承载的古代医学信息,对重新认识早期中医学术的发展状况,理解汉代以前中华文化与医学共生共存的真实背景,理清先秦两汉医学的整体概貌及源流脉络,揭示以扁鹊、仓公为代表的“通天”“守数”“汤液”的医学思想与实践,进而重新认识传世《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2014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与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相关领导接洽,决定由国家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合作组建研究团队。2015年6月,“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及医药文物整理研究”被列入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并组成了以柳长华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长达6年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编联和释文的可靠性,特别是《刾数》简部分,研究团队根据医简出土时的堆叠剖面及简背划痕,完美复原了其编联顺序。研究相关成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获得了海内外考古学界、中医学界和古文字专家的关注。

医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天回医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编着,业已完成全部医简的识读、连缀、考释工作,释文总字数约为25000字,注释约为930余条,将于202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计10余万字,分上册(释文注释)和下册(图版)出版。经研究团队的整理,将天回镇汉墓出土医书分为八种医书,即《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刾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疗马书》《经脉》,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系统,从中可反映秦汉时期的医学面貌。

天回汉墓中的医学文献、文物,展现了秦汉时期的中医学已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改变了通常认为过去的就是不完善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观念。

二、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

文物研究院的成立

2018年7月11日,时任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赴成都中医药大学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天回医简”出土整理及保护利用工作汇报,指出“天回医简出土及整理研究是一次重大机遇,对于我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很有意义”。为此,省委宣传部提出,要以天回医简研究为契机,带动中医药学的传承。2018年10月,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社科联的共同支持下,决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2019年1月3日,甘霖部长亲自为研究院揭牌。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任院长,校党委书记刘毅教授任名誉院长。学校辟出1000余平方米作为研究院办公场地,下设中医历史研究所、中医文化研究所、简帛研究所、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室及资料中心。学校为研究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聘任了十余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担任研究院教授、客座教授,组建了学术委员会。

三、引领学术研究前沿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之后,坚持以学术研究引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整合国内一流学术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以天回医简整理研究为核心的“出土先秦两汉医学文献、文物综合研究”项目,旨在重新发现上古医学、系统展示上古医学的拼图,服务于中医文化的继承发展。开展“《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与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对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进行研究,重新认识早期中医学术框架、学术发展源流,提出中国真实存在的“三世医学”(经脉医学、汤液医学、导引医学)。项目以“三世医学”为总纲,拟于5年内完成100种中医经典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培养30~40位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一流的中医古籍整理人才,弥补当今中医继承型人才匮乏的现状,提升对中医文化的继承创新能力。

2020年8月5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研究院的建设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今日的研究院,将继续以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为特色,致力于返本开新、道术合一、中体西用;以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为目的,广聚中医药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资料,努力引领中医药学术研究前沿;以开放包容之心,广揽人才,建设国际性的研修平台;以承前启后、培养后学为己任,造就一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继承型人才。通过以上努力,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而贡献力量。

柳长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

本文发表于《天府新论》2021年第3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雪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qtzy2014.com/5388.html

(0)
雪球网的头像雪球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上午10:52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上午10:52

相关推荐

  • 5款最好的安卓界面设计工具推荐

    5款优秀的安卓界面设计工具,简单实用,快Get起来吧!

    2017年4月21日
    1511
  • 王彦雨 高芳:AI for Sciences发展与研究范式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加速与科学融合,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s,AI4S)现象,即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方法(如深度学习等),来解决当代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数据灾难”和“高维灾难”问题,提升整体科研效率。当前的科学已进入复杂系统时代,所涉数据规模愈发庞大,且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已有科学方程求解所涉变量过多、计算复…

    2025年3月28日
    600
  • 朱锋:“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对华竞争,跳不出“斗而不破”这个圈

      特朗普重新上台以来,科技竞争仍是其对华政策的重心之一。与拜登时期联合盟友孤立中国的策略不同,特朗普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上更倾向于“全面脱钩”,试图全方位压制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维护美国的优势地位。然而,不论美国政商精英内部还是美国及其盟友之间,都存在利益矛盾,不足以支撑美国继续推进对华战略竞争,甚至发起“新冷战”。中美对抗虽将长期持续,但仍会保持“斗而不破”…

    2025年4月2日
    400
  • 李宝山:海上明月共潮生——“生”“升”之辨与化生观念

    袁行霈在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指出:“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2025年3月25日
    500
  • 向继东:从朱季海说到陈寅恪

      王宁先生新着《学林追远录》中有一篇《今世再无朱季海》,写她当年跟随导师陆宗达去见朱季海先生。进屋前,导师对她说:“朱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辈分比我高,我是要磕头的。你进去,我不好行礼……”读到这里,我很是感慨! 这自然使我想起朱季海先生晚年蜗居苏州十全街的旧事:有一年,文化局欲聘他参与古籍整理,他只问了句“《经典释文》用通志堂本抑或抱经堂本”,便把来人晾…

    2025年4月5日
    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