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从金陵怀古到建康登览——南宋词风转变的一个特殊视角

 

摘要:靖康事变后,南宋朝廷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此地的江防成为南宋抗金战争的重要战场。于是在北宋常见的感叹六代兴亡的金陵怀古主题逐步退出词坛,关心国家命运的建康登览之全新主题代之而兴。从朱敦儒、张孝祥到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在建康登览词中表达了爱国精神或英雄情怀,是宋词史乃至整个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从金陵怀古到建康登览,为我们观察南宋词坛风气之演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

 

金陵怀古诗词中的六代兴亡之感

在唐宋诗人眼中,南京的最大特征就是六朝故都,它是诗人们抒写怀古情怀的最佳地点。南京有特别多的古地名,“金陵”是其中最早的一个,相传因楚威王派人前来埋金于山间,因此得名。后人在南京作诗怀古,便格外喜爱这个地名。但是当人们说到金陵时,都含有那是一个地方性城市的意思。“建康”就不同了。吴大帝孙权建都于此,筑城名“建业”,意即要在此地建立王霸大业。西晋灭吴,为了贬低东吴,改“建业”为“建邺”。到了西晋末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又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后建都于建康,以后的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如此。所谓六朝故都,五朝都叫建康,建康就是当时正朔所在的王朝国都。入唐后,又先后改称扬州、江宁、昇州、上元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代的南京曾有各种不同的地名,但诗人到此写诗怀古时,却大多称其为金陵,他们的怀古诗也充满对六代兴亡的沧桑之感。到了北宋,南京一度为昇州节度,但随即改为江宁府,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然而诗人在此登览怀古,依然称之为金陵,在宋词中也无异样。王安石的《桂枝香》,周邦彦的《西河》,均是北宋词坛上最着名的怀古词。当词人登上南京城楼眺景怀古时,与唐代诗人同样,心中充溢着对六代兴亡的沧桑之感。

朱敦儒、康与之词作对“金陵怀古”写法的疏离与变革

然而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其契机就是靖康事变。建炎三年(1129)五月,高宗驻跸江宁,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但事实上高宗畏敌如虎,无意恢复,他根本不敢在位于江防前线的建康久留。与小朝廷的苟安态度相反,当时的爱国士大夫则力主建都于建康,并以此地为抗金复国的前沿阵地。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宋词的“金陵怀古”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靖康元年(1126),金兵进逼洛阳。突如其来的铁马蒙毡惊破了朱敦儒的悠闲生涯,他仓皇南奔,于建炎元年(1127)渡江来到江宁。朱敦儒初次来到金陵古城,《朝中措》一词中依然檃栝了刘禹锡的诗句,也依然流露出对六朝兴亡的追思,但“直北看扬州”之句却蕴含着词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因为他刚刚途经惨遭敌军蹂躏的“烽火扬州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相见欢》。此词作时,江宁尚未更名建康,故词人仍以“金陵”称之。上片直写即目所见的壮阔江山,并置于秋日黄昏的时间背景中,悲凉之意充溢于字里行间。下片直书中原板荡、簪缨离散的艰难时世,抒发对惨遭兵燹的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试将此词与王安石《桂枝香》等词对读,可见朱词已扫净北宋词中“金陵怀古”主题的传统写法,全词一句未及登览六朝故都所引起的沧桑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只有悲愤交加的伤时忧国之念。它不但是朱敦儒个人词风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而且在整个宋词演变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意义。

从“金陵怀古”到“建康登览”,朱敦儒的《相见欢》堪称最早的征兆。与之相类的作品有康与之的《菩萨蛮令·金陵怀古》。词的上片仍是金陵怀古主题的传统写法,下片慨叹此地虽为战略要地,且有包举中原之山川形势,却徒然沦为一片荒丘。这是对南朝苟安于江南一隅且相继亡国的讥刺,但也包含着对当今国势不振的讥讽。

朱、康二人词中出现对“金陵怀古”词传统写法的疏离与变革,完全是受时代风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金陵怀古”词以吟咏六朝兴亡为主旨,或多或少总带有一些无病呻吟的倾向,而建炎年间连绵不绝的鼙鼓之声必然会惊醒词人的怀古迷思,于是六朝故都的金陵古城终于变成现实中的江防重地建康府。从那以后,词人们在建康登临眺景时,就不会再像北宋词人那样一意追思六代兴亡了。

以张孝祥《六州歌头》为代表的南宋词风新变

当南宋词人在建康城头登临眺景时,他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景象,心头涌现的感受又出现了新变。

宋室南渡的前三十多年,也就是包括建炎与绍兴在内的整个高宗朝,南宋王朝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状态之中。及至孝宗继位,虽然一度有志恢复,但毕竟难以挽回国势衰弱的颓局。隆兴元年(1163)宋军北伐失利,朝中主和派又占上风。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建康府当然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词人在建康登高眺远时,首先涌现在心中的情感必然是眼前的动荡局势引发的家国之忧。

孝宗隆兴二年(1164),时任建康留守的张孝祥登上城头举目北望,词人悲愤交加,一首慷慨激昂的《六州歌头》便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上片写中原沦陷区的荒凉萧瑟。江淮之间本是宋国领域内的万顷良田,如今却成了渺无人烟的边鄙荒地,不由得使人黯然销魂。词人追怀往事:靖康祸起,北宋灭亡,也许是天意如此吧?要不然一个堂堂的大国,怎会在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词人其实是在诘问,到底是谁该为国家倾覆负责。词人当然知道北宋灭亡正是昏君奸臣荒政误国的结果,所谓“非人力”者,不忍再去回顾也,或不便直言也。如今淮水以北即为敌国,丧权辱国,莫此为甚!

下片转入抒情。腰间的长箭和匣中的宝剑长久未用,尘封虫蛀。时机很容易消失,纵然雄心不灭,无奈岁月不待人!朝廷里主和派当政,借口“布文德以怀柔远人”,对金屈膝求和。边境上的烽火台久不举火,而赴金议和的使者却络绎不绝。词人愤怒地责问那些使者,你们难道不觉得羞愧吗?词人的思绪又转向沦陷区的人民,他们经常盼望宋军北伐,可是总是失望。于是词人悲愤填膺,泪流如倾。

据《历代诗余》记载,张孝祥写成此词,同在席上的主帅张浚读后郁郁不乐,罢席而入。这首《六州歌头》所以能感动张浚,正是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触动他心中的忠愤之气。一首词作使朝廷重臣如此感动,这是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也是南宋豪放词感动人心的最好证明。

辛弃疾任职建康时期词作的主题转移

当然,南宋最杰出的建康登览词,还有待于英雄词人辛弃疾的横空出世。他的满腔壮志豪情倾泻而出,化为六百余首长短句,以黄钟大吕之音异军突起,终使铁板铜琶的雄豪歌声响彻南宋词坛。

辛弃疾曾数度任职于建康。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自广德军通判改任建康府通判,次年秋季来到建康,直到乾道六年(1170)夏季方离开。淳熙元年(1174)春,辛弃疾辟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因使署驻于建康,他又一次来到建康,到年底迁仓部员外郎才离开。两次任职建康,前者将近两年,后者也近一年。早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首次渡江南下,便曾在建康觐见高宗。可惜戎马匆匆,未曾留下词作。其后任职于建康,超群之才情遇到雄丽之江山,自会吟兴大发,奇思泉涌。

值得注意的是,建康时期的辛词基本涵盖了金陵怀古与建康登览两大主题,而且重点逐渐向后者倾斜。其乾道五年(1169)所作《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与《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前者写到王徽之请桓伊吹笛于青溪等南朝韵事,又借女娲炼石补天之典故抒发收复国土之壮志;后者既用“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明写金陵怀古之旨,又特举谢安闻淝水捷报而围棋不辍之典,以缅怀抵御外敌保卫社稷的前朝英杰。二词皆在怀古基调中渗入了对当前国势的现实关怀,已经从金陵怀古词的传统格局转向建康登览的全新主题。

到了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就写出建康登览词中的一代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建康登览词!其中词人的“登临意”尤堪玩味。早在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曾越职上书,向孝宗进《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辛弃疾又向宰相虞允文呈《九议》。《十论》与《九议》绝非泛泛而谈的主战议论,而是在洞察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老成谋国之言,堪称南宋时期最具卓识的抗金战略纲领,可惜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与采纳。当辛弃疾登上建康城楼北眺神州时,他定会感到知音难觅,孤掌难鸣!

上片描绘眼前的登楼经过,下片转而缅怀古人。值得注意的是,张翰、刘备、许汜皆为东晋以前之人。桓温虽为东晋人,但他是在北伐途经金城时发出感叹,而金城远在江陵之北,与金陵眇不相干。辛词中所用诸典皆与六朝故都毫无关系,其怀古的对象已从六朝兴亡移至更为广阔的历史,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金陵怀古词的窠臼,所以此词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建康登览词,它是一位爱国志士在清秋时节登高远眺故国江山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唯其如此,它才能将家国关怀与人生感慨绾合得如此紧密。在建康城楼及其四周江山的广阔空间与上下千年的悠远时间中,一位盖世英雄凭栏远眺,壮怀激烈。这是南宋建康登览词中举世无双的佳作,是南宋爱国词坛上的最强音。

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的再焕光彩

比辛弃疾年代稍晚的南宋词坛上,其他词人所写的建康登览词不绝如缕,例如王澜的《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方岳的《满江红·九日冶城楼》,杜旟的《酹江月·石头城》,吴潜的《满江红·金陵乌衣园》等,可惜或意境不够高远,或措辞缺乏新意,皆难望辛词之项背。直到南宋灭亡的时刻,爱国英雄文天祥来到建康,才使建康登览这个主题又一次焕发光彩。

宋帝昺祥兴二年(1279)六月,文天祥及其战友邓剡被元军同舟押至建康,文被拘于驿中,邓则因病寓天庆观就医。八月,文被继续押解北行,邓因病而留,文乃作《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解读此词,首先要注意其时空背景。此时南宋灭亡已经半年,故国的江山社稷已不复存在。文天祥被敌军押解来此,面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内心感怀万端。“恨东风”一句,真乃血泪所成!连年兵燹,国破家亡,连建康这样的大都会也唯剩荒城颓壁,在残照里传来声声杜鹃。“铜雀”两句连用两个与亡国相关的典故,字句对仗精工,语意悲愤历落。前句用唐人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诗语意悲痛,但尚是出于虚拟语气。而眼前的事实却是南宋已然覆亡,宋室的妃嫔、宫女全被元军掳掠北行。如此的国仇家恨,如此的奇耻大辱,凭谁洗雪?此问逼出下句:我本似一柄精气上贯星斗的宝剑,可惜徒有英杰之虚名!

上片自抒怀抱,下片转入告别友人。“江海余生”与“涛生云灭”,虽然前者实而后者虚,但意象均有孤危险恶的特征,在艺术上堪称细针密线。当然,文天祥明知被押北去凶多吉少,于是拈出蔺相如、诸葛亮两位古人作为效法的典范。最后,词人向因病留下的友人殷殷致意:我走之后,陪伴你度过不眠之夜的就只有秦淮河上方的一轮孤月了!从“水天空阔”的一声长叹起,以“伴人无寐”的一声长叹终,全篇皆为喟然浩叹。然而正如陈子龙所评:“气冲牛斗,无一毫委靡之色。”此词堪称民族英雄文天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满纸悲愤之中又英气勃发,光照青史,为南宋建康登览词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词作从金陵怀古向建康登览转变的词史意义

从靖康事变到崖山沦陷,长达一百六十年的南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逼境的危难之中。江山险要的南京地处江防前线,是南宋爱国军民眼中的抗金前沿阵地。南宋词人在南京登高眺远,极目北望便是业已沦陷、有待收复的神州大地。于是感叹六代兴亡的金陵怀古主题逐步退出词坛,关心国家命运的建康登览之全新主题代之而兴。除了主题的变化以外,这个现象亦具特殊的词史意义。

首先,金陵怀古词的书写对象是六朝故都这座古城,诗人抒发的情怀是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沧桑之感。六朝国祚短促,金陵曾反复上演亡国悲剧,诗人眼中所见无非“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景象,心中所感也无非是“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之事件,景既颓败,事亦凄怆,作品的基调往往低沉悱恻,难免千篇一律。南宋的建康登览词在表面上是从金陵怀古词演变而来,其实已经脱胎换骨。从朱敦儒的《相见欢》开始,就把关注的重点从远古的六朝兴亡移至当前的国家形势。到张孝祥与辛弃疾的建康登览词,则国家社稷的危急局势成为词人关注的唯一重心,怀古主题彻底让位于爱国主题,立足于当世现实的家国情怀完全取代了缅怀历史的沧桑之感。毫无疑义,这样的变化为宋词注入了时代气息与现实意义,这是宋词在思想内涵上的一次飞跃。

其次,金陵怀古诗词产生的动因是作者在历史遗址上的沧桑之感,这种感受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文学表现,基本上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无关。即使在最优秀的金陵怀古诗词中,作者自身的面貌也是模糊不清或千人一面的,因为作品中并没有牵涉到作者的具体人生遭遇。建康登览词就面目一新了,仅以本文论及的例子而言,朱敦儒的《相见欢》中浮现的是一位因遭战乱而逃至江南的文士,张孝祥《六州歌头》中刻画的是一位关心国运的爱国士大夫,辛弃疾的《水龙吟》是一位兼具爱国热情与雄才大略的盖世英雄的悲愤呐喊,文天祥的《念奴娇》是一位民族英雄在故国旧都的悲凉心声。从朱敦儒、张孝祥到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在建康登览词中展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不但各具面目、个性鲜明,而且生龙活虎、元气淋漓。这是宋词史乃至整个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值得重视。

总之,本文对南宋时期产于南京的登览词作不避繁冗地进行文本细读,意在论证“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学原理同样适用于词坛,并为专治宋代词史的学者提供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自:《文学遗产》2024年第6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雪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qtzy2014.com/5386.html

(0)
雪球网的头像雪球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上午10:51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上午10:52

相关推荐

  • 马敏:建构中国自主的辛亥革命史知识体系的启示

      摘要:当前,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业已成为史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辛亥革命史研究及其自主知识体系形成过程,则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可以为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提供若干启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自主的辛亥革命史知识体系的再出发、再建构,须进一步拓宽视野,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升级换代”。   当前,加快建构…

    2025年4月5日
    300
  • 谢安松:《黄鹤楼》首句文本演化新论

    崔颢《黄鹤楼》为唐代七律名篇。此诗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到底是“白云”还是“黄鹤”一直存在争议。当今学术界基本一致认可最早版本为“昔人已乘白云去”,然而对于首次更改“白云”为“黄鹤”的时间争议较大。以下则梳理各家说法,结合文献版本,对《黄鹤楼》首句异文演变情况进行还原,同时考察其背后的原因。 “白云”与“黄鹤”异文的各家说法 目前学界关于《黄鹤楼》首句更改“…

    2025年3月25日
    400
  • 滕建群:美国将如何延续“太平洋威慑”?

      美国国防部日前称,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将对日本和菲律宾,以及美国海外领土夏威夷和关岛进行访问。赫格塞思将与日菲两国高层和美国高级将领会面,以及视察部分美军军事设施。此次访问是赫格塞思就任美防长后首次对亚洲-太平洋区域国家进行访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赫格塞思此访“展现了美方与理念相近的伙伴共同维护区域安全的承诺,并将进一步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 赫格塞…

    2025年3月28日
    600
  • 王彦雨 高芳:AI for Sciences发展与研究范式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加速与科学融合,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s,AI4S)现象,即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方法(如深度学习等),来解决当代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数据灾难”和“高维灾难”问题,提升整体科研效率。当前的科学已进入复杂系统时代,所涉数据规模愈发庞大,且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已有科学方程求解所涉变量过多、计算复…

    2025年3月28日
    600
  • 刘健:西方古典学的古代西亚文明渊源

      西方古典学是一门以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为基础,研究西方古典文明传统及其历史文化的学科。近年来,古典研究概念被更加普遍化地使用,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古典学,也包括对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本文以古代西亚文明为例,探讨其与西方古典学的内在关联性。 西方古典学与古代西亚文明研究的建构 古代西亚研究依赖在西亚地区发现的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开展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

    2025年3月25日
    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