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一日书,一月书,一世书

孙锡良:一日书,一月书,一世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过去,把字印在纸上,那才能叫书。

现在,纸书还在,不停地更新着,但不用纸的电子书已越来越多,读起来更加方便,伤不伤眼睛不知道,伤时间确定真实。

我还会偶尔逛书店,并且也时刻在观察电子书读者。无论实体店还是电子书网站,小说几乎霸占了绝大部分人脑,“读书”正在约等于“读小说”。

诺贝尔文学选择以小说为主体对“文学小说化”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用诺贝尔奖来标定文学最高峰是对文学全貌的一种误导,它反映了世界文学走向的轻浮化和单质化。

小说,是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可不可读?要不要读?当然可读要读。

然而,小说毕竟只是虚构文学的特殊代表,它有社会的影子,但不全是真实的影子,它不代表文学的最纯正味道,读小说更不代表就是在求知。

小说,即小言,亦为闲言。

所谓闲言碎语,就是指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扩大化,然后让更多人愿意去听去传,以达到一个满足猎奇的效果。人与人背地里爱议论他人,议论人的时候还喜欢添油加醋,实际上就是在编故事,往好里编,往坏里编,全取决于预设的目的。

人们爱看小说,实质上表明多数人更偏爱不很真实的东西,求真是一种假性愿望,不真更令人有舒服的后果。民间嚼舌头的题材,就是小说的源头,文化人收集起民间嚼舌头线索,然后把它做更深层次的嚼舌头延伸,最后便成了小说作品。

我看过小说,但我看小说纯属是为打发时间,国外内小说尽然。

大家都说《平凡的世界》写得好,我读到第七十页的时候扔掉了,如果今天我还在街头流浪,或许会坚持把它读下去。

我读《白鹿原》只用了一天时间。

我读《废都》只用了一天半时间。

我读《活着》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

我读《丰乳肥臀》甚至只大略翻了翻梗概,半天都不需要。

有人可能认为,我这不是在读书,是在翻书。

不,我是在读书,并且我可以跟任何人讨论这些书的内容和思想,我敢说自己掌握了作者的全部故事设计。这些小说,写作套路几乎都非常一致,他们准备写的每一件事,只要出现引子,我便知道它展开的手法和方向,那些个细节没有值得我细品的味道,更没有让人获得滋补的营养,翻快点不影响印记。

味道,是书的一种境界。

营养,是书的另一种境界。

小说,很多中外名著是很有味道的,中国的四大名著,再拓展一点,《三言》,《二拍》、《聊斋》、《金瓶梅》、《玉娇娘》、《平山冷燕》等作品都味道丰富,外国的《战争与和平》、《红与黑》、《基督山伯爵》、《死魂灵》等也非常有口味。

但是,无论味道多好,小说于我而言,它只是有味道,它缺少营养。

小说,又如同小学生爱吃的辣条,亦如同小青年爱喝的奶茶,还如同劳动者爱嚼的槟榔,入口的时候,味道不缺,入胃以后,营养不多,极端一点的人会把它们归结为垃圾食品。

一般而言,若不是篇幅过长,我会把小说列为“一日书”,它整体上只配我按日计算读书的时长,一日读不完,或许再坚持几日,几日读不完,就读一个月,一月读不完,就变成可读可不读的多余作品。无论多厚的小说,其实它都很薄,就是讲点故事。

说起书的营养,那就要论到求知一事,读书,如果只看重消磨时间,其实根本不用读它,它可能伤眼睛,去散步,去做健身,都可以消磨时间,还对身体有好处。读书,多少都要有些求知的初始目标,人类留下书籍,最初的愿望也是为了让后世能记得曾经积累下来的知识。

散文,是更为真实的生活记录,它的时代影像比小说的像素和真实感要高得多,朱自清的《背影》只是其散文集的一篇,梁实秋的《雅舍论吃》和《雅舍小品》更能让人品味他的生活,林语堂,俞平伯,徐志摩,沈从文,鲁迅,矛盾,丰子恺,都留下了极好的散文集,这些书,看完了,那还不算完,随时拿出来品一品,都能让人有清新感,小说就没有这种效果,编得再好的故事,读完了,就只剩下那个“故”字。

中国人喜欢读《论语》,越读,越喜欢解构,越读,越让它变厚。为什么?因为历朝历代的读者已经把它变成早期的散文,或者说它就是早期散文的萌芽,《论语》早就不是孔子或者其弟子的作品,已经散化为读书人群体化的生活领悟。

杂文,是思想升华的硕果,它源于生活,它产生于时代,但它更是对时代背后密码的破译语。鲁迅为何伟大?我不认为是他的文采很突出,也不见得是他的故事编得有多奇妙,而是在于他揭开了那个时代的人性与社会性,他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刻画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和深度,无论是平常人还是特殊人,都不曾漏掉那难以捕捉的灵魂。

杂文,既是文学,又是哲学,它可以让人一辈子都愿意反复品味。

戏曲,是一种不被广泛传播却又让人神迷的历史产物,它类似于小说,却又远远高于小说,它也说故事,但它的故事中隐藏的全是极品文学修养,一部《长生殿》,半生读书经,《桃花扇》,《牡丹亭》,《赵氏孤儿》,不读则罢,真读了进去,一部戏曲胜过百本小说的获得感,那里更有知识。

今天的许多影视剧都改编于小说,古装的,现代的,大多如此。你会发现,这些剧,拍得再好,看一遍即可,再看就索然无味,口香糖一样。戏曲文学一旦上得了戏台,可以一直品,可以反复品,品后还可以生津发芽。

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古体诗词,它既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杂文如果被认为是最尖锐的哲学,那诗词就是最浪漫的哲学,也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哲学,“蓠蓠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很简单,但它写出了科学规律,又揭示了自然哲学,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能读出什么?毛主席的诗是浪漫的,又是科学的,更是哲学的,他把普通人置于自然规律中寻找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方法。

读书人,不代表是文学人。所以,读书,并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

文学,只是文化大集合中的一个分支。

如果你只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为,当然需要重点阅读文学作品。

如果你着眼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积累,那就应当阅读足够宽泛的各类书籍,科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哲学的,逻辑学的,宗教学的,等等。

人类认知的理性判断取决于知识的多源性和多样性,广泛阅读是改善极端认知和片面认知的最好方法,理性并非天然铸就,而在于后天用渊博的知识进行锻造。越浅薄的人越极端,因为他缺乏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山海经》,《梦溪笔谈》,《世说新语》,《灜寰志略》,《论衡》,《新学伪经考》,《古代哲学史讲稿》,《唯物辩证法大纲》,《形式逻辑》,等等,书的原稿篇幅都不长,但看多少遍都不够,每隔三年,重新翻开,都有新意。《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毛主席诗词讲义》,《中日战争》,《近代中国经济史》,《近代科学技术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冲破思想的牢笼》,《故宫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等等,读了这些书,你才会知道近现代中国发生了什么。

除了中国书,外国书也要多读,那些有影响的国家,那些邻居国家,不读二十本以上关于它的书籍,就算不上真的了解它,读懂了它,才明白它们为何至今对世界有如此影响,才知道邻国之间如何相处。

人生自始无不愚昧,人生成长全在导师。

导师,既有活着的人,也有活着的书,能让你一辈子经常反刍的书就是一世书,能引导你一辈子方向的人也是一世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些人,很薄,泛读就完了,有些人,极有厚度,让你一辈子也翻不完。

附言:

1.姜萍母校:教师对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对其诫勉谈话取消评优。评:这次事件是个遗憾事件。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度声讨这位同学,造假,获奖,获利,都不是个案,它有相当的普遍性,许多人都靠这种手段完美了自己的人生,造假泛滥,那是因为源头没有堵好。

2.湖南村民违建二千平米房屋。评:地方管理者经常造假欺瞒上面,说占了多少地,就会补充多少优质耕地。你骗鬼吧!?真从农村出来的人都会清楚,占两千亩,你到哪里去补充两千亩啊?边疆地区可能有未开发优质耕地,你想在内陆省份补一亩优质耕地都难,哪来的两千亩?

3.宜昌社区书记遇害,有人认为是固定摊位“一摊难求”。评:不少网友只骂这位书记,总认为弱者有理。真相未必全如此,弱者要同情,但弱者也要守规矩,城市管不好,书记会挨骂,管太紧,也会挨骂,这里面还得依法。希望宜昌方面给出真实的遇害原因,不能让干部送命又受辱,还要让摆摊人有个法律依靠。

4.同事问我美国大选谁会赢?答:重要吗?不重要。美国大选是一种文化,好不好另说,过程有积极意义。它始终蕴含着改革,甚至可能发生革命,没有过程刺激,就不会有真的革命结果。行动,总有积极的一面。说到美国,就扯到中国,要让美国人过得更好,美国总统会干出让中国不高兴的事,谁都一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雪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qtzy2014.com/4137.html

(0)
雪球网的头像雪球网
上一篇 2024年11月7日 下午8:11
下一篇 2024年11月7日 下午8:14

相关推荐

  • 志愿军里有2个军,一仗未打一枪未发,回国后成为“御林军”

        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事关国运的一仗,故意消耗起义官兵,那这支部队不就得打败仗了么,牵一发而动全局,岂能如此儿戏。 志愿军里有两个军,到了战场后从来没打过仗,连敌人都没见过,这是怎么回事?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在绥远通电起义。同年12月9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个军6个步兵师及1个骑兵师又3个骑兵旅,共约4万余人。 其中原第111军改编…

    2024年11月7日
    1900
  • 核潜艇战线救火女英雄孙玉美

    根据2006年《往昔岁月》中王玉芬“救火英雄孙玉美”和魏友琳“守住心中那片净土”两篇文章改编。   1968年6月,19岁的孙玉美怀着做一名青年工人的愿望,离开北京,支援三线,来到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试验基地,即909基地。同来的6名同学,3人分到工厂当工人,1名分到图书馆做管理员,她和另一位同学分配到基地生活区2号点的托儿所当了“孩子王”。虽然那时她心里并不…

    2024年11月7日
    2300
  • 毛主席为何这么偏爱《资治通鉴》一生读了17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

    2024年11月7日
    2300
  • 延梅:红色教育的“摇篮”

      延安时期第一保育院(1940.9李家洼)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将士奔赴前线,血洒疆场。他们身后不仅是民族、家园,还有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留在后方牵扯情感的是年龄尚幼的子女无人照料,很多孩子刚出生就不得不托付给当地乡亲收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抚养将军烈士的遗孤,出征将士的子女以及战区难童的安置问题,迫切建一所集中抚养和教育的场所,已刻不容缓。 193…

    2024年11月7日
    2800
  • 董学文发言:贺敬之对革命文艺事业的贡献

    我想从理论的角度谈谈贺敬之对革命文艺事业的贡献。贺敬之在革命文艺实践中,尤其是在担任文艺战线领导职务之后,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问题,为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完善和贯彻党在新时期文艺方针路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许多文艺论述、讲话、文章,方针政策的阐发,影响是深远的。 贺敬之的文艺论述有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从不隐讳其论述是在…

    2024年11月7日
    18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